有一種新型態(tài)的服務業(yè),可能讓全球供應鏈大為轉型:在公司及供應商之間做為交易中介的金融科技服務公司。這種公司能夠同時改善買家及供應商的營運資金狀況,而方法就是讓買家能夠延遲付款、同時又能讓供應商加速取得付款。這樣一來兩方都能得利,既能增加流動性,取得付款的時間變動也不會那么大。
在這種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的協助下,蘋果、高露潔(Colgate)、戴爾(Dell)、寶潔(P&G)、Kellogg’s(家樂氏)、西門子(Siemens)等跨國企業(yè),開始使用金融科技活化過去在供應鏈中無法運用之資金,借此帶動在全新與新興市場的業(yè)務成長、研發(fā)支援新產品、強化財務體質,并擴大整個供應鏈生態(tài)體系的資金來源。(在金融科技的協助下,供應商能夠取得款項,而跨國企業(yè)的資金成本也能降低。)
這些金融科技公司能夠簡化企業(yè)財務系統(tǒng),讓供應鏈更有效率地取得資金。這類的新企業(yè)包括像是Orbian、Prime Revenue、C2FO、Taulia、Ariba等公司,以及像是花旗、匯豐、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等傳統(tǒng)金融服務公司所推出的新業(yè)務。
許多金融科技公司是以云端軟體平臺運作,能推動「采購到付款」(procure-to-pay)系統(tǒng),將采購管理及付款的功能結合為一身。有了這樣的整合解決方案,就能包辦從開始采購到最后付款給供應商的流程。系統(tǒng)經過整合,讓采購到付款成為封閉回圈,并提供簡化的流程架構,買方就能大幅降少相關行政負擔。而對于供應商來說,加入這些平臺就像是在智慧型手機上多加一個應用程式一樣簡單。
供應商上線后,買方核可發(fā)票,接著一連串的步驟都在金融科技平臺上自動進行。對供應商來說,好處在于能夠自己選擇取得付款的時間;在這個大型制造商會延遲付款的時代,可說是一大優(yōu)點。部分情況下,供應商只要2天就能取得付款,而不是買方一般會訂出的60、90、甚至120天的付款期限。
供應商會就發(fā)票金額給予一點折扣,而買方也能降低資金成本。舉例來說,假設供應商開出一張10,000美元、15天付款的發(fā)票,而選擇透過金融科技公司取得付款;而買家核可發(fā)票、在90天后才付款給金融科技公司,且買家的資金成本為2%;這時供應商只需要給金融科技公司41美元的折扣(也就是說供應商取得9,959美元、而非10,000美元)。
買家能夠延遲付款,對于營運資金十分有利。在許多案例中,像是寶潔和家樂氏都透過這樣的供應鏈融資,將應付帳款的期限延長到120天。營運資金改善,就能投入資助新市場的成長。
金融科技企業(yè)一般就像是中間人。由于掌握由各家銀行及金融機構所組成的完整人脈網路,讓他們能夠為顧客得到最佳的資金方案。這就像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third-party logistics, 3PL)來安排運輸事宜。過去,一家企業(yè)可能會將所有運輸事宜簽約交給某家特定的運輸公司。但第三方物流公司就像是中間人,能為你挑選適合的運輸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科技平臺囊括多家銀行而收費低廉,已經使供應鏈融資的競爭更加激烈,于是資金提供機構能得到的利潤就大幅減少。
很有可能,金融科技服務公司還會不斷演化、增加新的服務。有些公司已經開始提供供應鏈的服務,像是采購及存貨管理。在未來,金融科技企業(yè)的觸手很可能不再限于融資,而會進入供應鏈的服務,例如采購及供應商管理。
傳統(tǒng)上,供應鏈管理只在于取得供貨、制造、以及交貨。而現在,「融資」也成了其中一項:能夠運用供應鏈來取得便宜的資金。金融科技公司正推動讓這項目成真,而且隨著這些企業(yè)進入新的領域,供應鏈管理這項領域的重要性也必然與日具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