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之人總被鄙視,他們凡事最先考慮自身利益,還被蓋上了“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的大帽子,但最新兩項不同類型的研究徹底顛覆了人們的固有成見。
哈佛商學院與紐約大學、鹿特丹大學于2015年年底發(fā)布的一項聯(lián)合研究指出,自私的成員在團隊充分溝通的情況下領導團隊實現(xiàn)共贏的機率比只有無私成員的團隊高出2.7倍。
原因是團隊中如果只有無私的員工,大家都會為對方利益考慮,也會認為對方會為自己付出,整個團隊會缺乏溝通,致使合作過程中問題不斷,也會由于無私而想為其他人考慮,致使團隊出現(xiàn)很多無效舉動。如果一個員工的績效特別突出,而其他員工的績效必然降低的情況下,自私的領導者最能做好平衡。在具備這種能力的領導者出現(xiàn)前,整個無私成員的團隊付出效率會低30%以上。
其實這些實驗也在進一步印證鲇魚效應:在太過考慮他人感受和利益、束手束腳地追求一團和氣的團隊成員之間,大膽地爭取自我利益,加強了團隊中的競爭意識,也能讓團隊中所有人提高工作效率。
就某種程度上來說,自私的員工更能引導整個團隊實踐帕累托最優(yōu)理論——在保護所有團隊成員利益不受損失的同時,實現(xiàn)團隊利益總和的最大化。
當然,團隊中不能都是自私自利者,那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如果企業(yè)有一些自私自利的員工,下面這項實驗也能讓你免于擔憂。
耶魯大學心理學、經濟學、認知科學及管理學副教授David Rand與心理學博士生Adam Bear近日在《國家科學院論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發(fā)表論文,運用博弈學與行為經濟學理論構建了一個數(shù)學模型,分析人類面對合作時的自私表現(xiàn)。
研究人員認為,傳統(tǒng)博弈論下合作機制的形成只關注行為本身,而忽略了驅動行為的思考過程,也就是說,以往的研究沒有具體指出人們之所以選擇某一舉動的整個思考過程。
他們指出,人們在做出決定時,會受到直覺和理性思考兩種認知的影響。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兩種認知過程會傾向于不同的決定,而人做出的決定就是直覺和理性思考之間撕扯妥協(xié)的結果。
通俗點講,也就是說,你可能會在小我與大我之間糾結不清。
研究人員設置了一系列不同的“囚徒困境”場景——參與實驗者需要在競爭與合作的博弈中完成某個特定目標。與一般的博弈論實驗不同的是,參與實驗者需要經歷不同類型的“囚徒困境”場景,而且他們被賦予充分的時間與自由來根據(jù)自己面臨的情況設計、調整策略。
上述場景我們可以理解為,與傳統(tǒng)意義上那個“囚徒困境”相比,這次的最新實驗給予了參與者充分的時間來思考和做決定。
研究發(fā)現(xiàn),深思熟慮者(即自私表現(xiàn)、充分考慮自己利益者)會在知道合作有好處的情況下理智地選擇合作。Rand在接受Quartz的采訪時表示,研究中使用的數(shù)學模型反映了個體會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模仿對他有用的技巧?!八麄冇^察四周,對自己說:’誰能做到如魚得水,我就學習誰的策略?!彼f。
人類的本能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也是由過去的人際交往經歷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出生在一個以無私為榮的家庭中,他就會發(fā)展出一種傾向于合作的本能;如果生活在一個缺乏法制的國家,他也會逐漸具備一種不合作的直覺反應。
與之相似地,如果一家企業(yè)不鼓勵員工為他人著想來進行合作,員工們也會越來越自私,而不合作的結果會對企業(yè)不利。但企業(yè)不需要擔心,只要大環(huán)境是合作才能共贏,自私者也會趨利避害,選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