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或者是公司治理結構,一直都是國內外討論的熱點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公司的歸屬問題,進而影響到公司的管理問題。
下面我們來看看國外學者關于公司治理的主要觀點。
Tricker在1984年寫了《公司治理》這本書,書中的主要觀點是:對于公司的日常運營管理,并不是公司治理所關注的,公司治理主要是監(jiān)督和控制企業(yè)管理者的行為,目的是滿足公司利益主體的預期要求,這個利益主體就是公司的股東??梢?,Tricker認為公司治理解決的是公司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矛盾。
Hart于1995在《經濟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公司治理的文章,認為,公司中存在著委托代理問題。那么什么是委托代理問題呢?比如說,一個有錢人開了一家公司,但是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管理公司,于是就請了一位專業(yè)人士替他管理這家公司,那么這個有錢人就是委托人,而他請來的專業(yè)人士就是代理人,這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委托代理關系。Hart認為,當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利益不一致,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按照剛才的那個例子也就是當專業(yè)人士不按照有錢人的要求去做的時候,就需要公司治理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普通的管理是沒法解決的。
我國學者也對公司治理進行了研究。例如張維迎提出的公司治理結構,把公司治理結構分成廣義和狹義兩個部分,廣義上的公司治理結構是關于公司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分配的一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這些安排決定公司的目標,誰在什么狀態(tài)下實施控制,如何控制,風險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業(yè)成員之間分配,等等。而狹義上的公司治理結構是關于公司董事會的功能、結構、股東的權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梢钥闯?,張維迎所說的廣義上的公司治理結構與企業(yè)所有權安排幾乎是同一個意思,或者更準確地說,公司治理結構只是企業(yè)所有權安排的具體化,企業(yè)所有權是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抽象概括。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也是從公司治理結構的角度來討論公司治理的。他把公司治理結構看成是由公司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經理人員組成的一種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中公司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經理人員三者之間是一種相互制衡的關系。通過這種結構,公司所有者將自己的資產交由公司董事會托管;而公司董事會擁有對高級經理人員聘用、獎懲以及解雇的權力,它是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高級經理人員組成對公司具體事務進行管理的執(zhí)行機構,受雇于董事會,在董事會的授權范圍內經營和管理公司事務。
通過以上各家觀點的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公司治理,就是當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發(fā)生分離后,公司中各利益相關者因如何安排、協(xié)調利益而形成的一整套規(guī)章制度。這套制度規(guī)范的對象有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具體內容涉及到公司的控制權如何配置和行使,如何設計和實施激勵約束機制。這些制度決定了企業(yè)的目標、行為,以及在企業(yè)眾多的利益相關者當中,由誰來控制企業(yè),怎樣控制風險和如何在不同成員之間分配收益等。